心得分享

學佛的歷程: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
(103/8/8)  
為了本期的佛學課程分享,複習了這幾年在道館上課抄錄的筆記本,深深發覺往常上過的心法課內容真是豐富,包羅萬象,應有盡有.單舉佛學課程為例:有學佛初階.本性.三無漏學.四弘願.五戒.六度.十法界.等等……  而如此多樣的學習課程薰習,為何我的心性還是在五欲六塵徘徊遊蕩呢?

終究其原因是沒落實學習佛法的心路歷程.尚未進入修行法門
 
學佛的目的? 
 
釋迦牟尼世尊住世講經說法 四十九年,其目的,就是在使眾生轉迷成悟,離苦得樂,了脫生死輪迴,使眾生同成佛道。十方三世一切眾生,研究經教,誦經念佛,守五戒行十善,實踐六度萬行,其目的,也是在希求轉迷成悟,離苦得樂,達到最後的究竟,希求同成佛道。
 
學佛的歷程
 
  要學佛,有學佛的方法和途徑,依此方法途徑來修習的,才能達到學佛的願望,現在,先從學佛的歷程、途徑說起。
 
  學佛要經過四個階段,是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。」信是信受,對於一件事物,若先存下懷疑不信的念頭,就不會去研究它;即使研究了,也因心識上有先入為主的懷疑知見,在研究的過程中難免斷章取義、批評指責。佛法博大精微,若不先具信心,深入研究,絕難融會了義,獲得利益。所以學佛歷程,起信第一。
 
信:
 
第一個要相信,能信就是緣成熟了。我們常常聽說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,什麼叫緣?就是他能信。能信,這緣成熟了;不能相信,緣沒成熟。所以佛度眾生,一定是度能夠相信的這些人。佛家跟其他宗教不相同的地方,其他宗教信了就可以得救,佛法不是這麼說的,「信」是你可以入門。


信是學佛的開始。有信心才能入門,有信心才有力量。《大智度論》: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」
 學佛是開智慧,只有通過佛法才能通達一切事理。世出世法都建立在信心上,
信心的建立,第一是善根,包括緣分。過去生中與善友結的緣,這一生一接觸就歡喜相信,這是過去世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
華嚴經: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佛弟子發心歸依三寶,先受持五戒、修十善開始,奠定成佛的根基,累積功德資糧,等待因緣成熟、法財具足畢竟到達解脫的境界
如何增長信心?
要多聽聞佛法,思維法義,依教奉行;恭敬佛法僧三寶,常思護持供養;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;常自省身口意三業,有過則改,無過勿犯。
「信」為學道所依,但必須是要正信才行,除了正信,也要深信,才會產生力量,就是《三十七道品》中的信力,可以破除煩惱障礙,不再迷思。有人懷疑:「我信佛很恭敬虔誠!為什麼得不到佛的保佑呢?」信有邪信、迷信、初信、正信、深信的差別,所謂「虔誠」,是否真能達到深信不疑的境地?真正的深信,就如同〈金剛經讚偈〉所云:斷疑生信,絕相超宗。因此,我們要信仰有智慧,有正法,清淨和合,有戒行的佛法僧三寶。

  有一個故事:從前,有一個孤兒,無依無靠,既無田地可種,也無錢財經商,他過著流浪與乞討的日子,沒有人瞧得起他,對前途十分迷茫和彷徨。有一天,他去拜見一位高僧,求教怎樣改善處境。
  高僧把他帶到一處雜草叢生的亂石旁,指著一塊石頭說:“明天早晨,你把它拿到集市去賣。但要記住,無論人家出多少錢要買這塊石頭,你都不要賣。”
  孤兒滿腹狐疑,心想,怎么會有人花錢買這塊石頭呢?但他還是抱著石頭來到集市內,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蹲下來叫賣。第一天過去了,無人問津。第二天過去了,也是如此。直到第三天,才有人來詢問。第四天,有人想用賤價買下這塊石頭。到了第五天,那塊石頭已經能賣到一個很好的價錢了。
  孤兒回到寺廟,興奮地向高僧報告這一情況。
  高僧說:“你明天把它拿到黃金市場上去賣,無論人家出多少錢都不能賣。”
  孤兒又把石頭拿到黃金市場去,過了幾天,對這塊石頭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,價格也被哄抬得高出了黃金的價格。
  孤兒又去找高僧,高僧說:“你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去賣,無論別人出多少錢,你都不能賣。”
  孤兒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,結果,這塊石頭的價格被炒得比寶石還要高,被稱為“稀世珍寶”。
  對此,孤兒大惑不解,又去請教高僧。高僧說:“世事皆是如此,如果你認定自己是塊陋石,那么你永遠只是一塊陋石;如果你堅信自己是一塊無價寶石,那么你就是無價寶石。”
  在這個故事中,“無論多少錢都不賣”,就是“得決定信,永斷疑悔”。孤兒對這塊石頭的價值並不深信,有所懷疑,甚至可能因沒有把它賣出去而後悔,但他遵從高僧的囑咐,堅決不賣,仍然達到了“永斷疑悔”的效果。
  有人會想,這塊石頭畢竟沒有賣出去,自己沒有得到價值。但是,這塊石頭既是“稀世珍寶”,為什么要把它賣出去呢?如果辦一個展覽會,人們會排著隊前來觀看。甚至可以為它專門建一座廟,接受信徒們的香火。現在廟裏的菩薩多是泥塑木雕,質地還沒有這塊石頭堅硬呢!
  有人又會想,這塊石頭到底有多大價值,科學家用先進檢測一下不就知道了嗎?假如這塊石頭被傳說為女媧補天石,科學家用什么先進儀器能檢測出女媧從沒碰過它呢?
  有人又會想,這不是騙人嗎?其實也未必。當這塊石頭上附著了某種文化,附著了人們的感情和信仰,它的價值實際上已經不一樣了。好比《蒙娜麗莎》,它的構成不過是一塊畫布,一些顏料,如果把它當畫布和顏料賣掉,就太可惜了。因為它最大的價值是附著在上面的靈感、藝術。即使是真的金子,之所以具有很大價值,是因為人們認為它具有很大價值。如果不認為它具有價值,它就跟石頭沒有兩樣。
  有人又會想,《蒙娜麗莎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,具有欣賞價值,這塊石頭能給人們帶來什么好處呢?這塊石頭其實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,人們對它的信仰有多深,它就能給人們創造多大的價值。如果認為摸一摸他能治病,能給自己帶來好運,那么它的價值超過100個心理醫生。至於它的欣賞價值,就像《蒙娜麗莎》的微笑一樣,看不出妙處就是最大的妙處。
  這是不是迷信呢?應該是。其實我們喜歡任何東西,都是迷信。我們欣賞《蒙娜麗莎》,是因為迷信一些關於美、關於藝術、關於價值的概念。而這些概念只是假設,都如夢幻泡影。就拿蒙娜麗莎的身材來說,用現代美的標准衡量,顯得過於豐滿了;拿到非洲某個以肥胖為美的部落去,又顯得過於苗條了。那她到底美不美?如果讓一個從沒聽說過《蒙娜麗莎》的人欣賞這幅畫,他就看不出它的超凡價值,反而覺得它過於陳舊了。如果勸他花100元錢買下來,他會捂緊口袋,唯恐上當受騙。直到人家告訴他這幅畫拍賣價達到多少億美元,他才會對這幅畫頂禮膜拜。
  我們愛上一個人,也是如此,覺得她是世界上最溫柔、最善良、最可愛的姑娘,其實也是迷信一些自造的概念。如果始終對她深信不疑,愛情就能永遠維持。一旦有所懷疑,愛情就跑掉了。
  佛法也像這塊石頭一樣,“非法非非法”,價值究竟多大,取決於你的信仰有多深。如果不信,就什么價值也沒有。
  世上的人也像這塊石頭一樣,你有多大的價值,關鍵在於你確信自己有多大的價值。有的人志向遠大,並堅信自己能實現理想,信心勃勃地進行努力,最後就能取得常人望塵莫及的成就。有的人志向遠大,卻不太相信自己能有那么好的運氣,半信半疑地嘗試著,最後的結果大概是:業績並不出奇,又老是覺得自己了不起。心無大志的人,覺得自己只能過平凡的生活,並且從這方面努力,最後大概跟自己預想的那樣,果然過上了平凡的生活。不過,由於他實現的價值和預期的價值一樣,他的幸福指數可能比第二種人高得多。
 
信如心
 
釋迦摩尼佛在金剛經講要 善護念 ---
 
 解:
  其次是解。起信之後,就要瞭解它的內容,佛法何以能使眾生轉迷成悟,又何以能使眾生了生脫死。只有正確的瞭解佛法的內容,信心才會堅定不移。佛經云:「依法不依人」,信奉的是「法即真理」,不是人、神、或偶像;是絕對理智的抉擇,不是盲目感情的衝動。只有在正確態度下探索真理,開發智慧,學佛的過程中才不會動搖信心,發生障礙。
佛法是根本大法,要我們不思善不思惡.明心見性
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,稱為「解」。了解道理,不會有無明,是修行的前方便,否則變成盲修瞎練,浪費時間,徒勞無功。了解跟有情眾生輪迴息息相關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,知道世間有善有惡,有業有報,知其今生苦本為愛取有,此苦本循環不已,生死流轉,無有停息,故言甚苦,可以說,有貪瞋痴就有生死流轉。知其解脫因為三增上學,有戒定慧則無貪瞋痴,明確之後,惑障俱除。
 
解:就是智慧善解。《大毗婆沙論》曰:「有智無信,增長邪見;有信無智,增長愚癡」信心具足堅固不移,虛心求法於十方善知識,禮尊各諸山聖賢傳授正法寶典,才能勝解第一義諦,證入一真如、空空、法性、解脫、寂靜、涅槃、成佛。
       
解如目
信了之後一定要「解」,一定要理解。佛法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因此「解」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一切經所說的就是這一樁事情,到真能夠理解之後,然後才修行。所以「行」是建立在「解」的基礎上。我們理論沒搞清楚,方法也不懂,怎麼「行」法!「行」就是常說的盲修瞎練,那不是真正的「行」。真正的「行」是有理論的基礎、有真實的方法。
 
行:
  起信求解之後,進一步就是「行」。行是實踐,社會上,有些人,承認佛法的博大高深,但不信受。有些人,日常看經研教,但只是當作學術研究鑒賞,解而不行。這些人,只算是淺嚐數寶,說了數了之後,與自己仍毫不相干。
  學佛,是在明白佛的教法之後,躬行實踐,依法修持,端正行為,澄清妄念,才能明心見性,轉迷成悟,獲得學佛的利益。
「行」意謂動作、行為。指為到達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。如行解相應、行說一致、教理行果之「行」,意即對於知解言說之實地踐行。如普賢菩薩以大行著稱,也是星雲大師所提倡的行佛。行於三好,行於四給,行於六度。老實念佛,一心參禪,朝山禮佛,抄經寫經,饒益廣大有情,都是行的寫照,對佛法有深入進取的覺受。
行:
就是精進修行。《楞嚴經》阿難尊者言:「今日乃知:  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;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。」有了堅定不移的信仰及智慧善解法義之後,更要毫不懈怠盡形壽力行實踐,解行並重、福慧圓滿
師父開示我們植福田種善跟是引渡跟放生 引渡是結善緣 放生是去惡根 
四弘誓願        
眾生無邊誓願度。煩惱無盡誓願斷。
法門無量誓願學。佛道無上誓願成。

 
行如足

 
講的修福修慧,行解並重  以下提供幾點意見給大家參考:
 
◆要改心:我們的心要改。如果貪欲的心不能改成喜捨的心,瞋恨的心不能改成慈悲的心,愚癡的心不能改成智慧的心,懶惰的心不能改成精進的心,即使聽聞再多的佛法,終究沒有用。今天的社會大眾,「萬事莫如改心重要」,你看,身體髒了,要用水洗;衣服髒了,要用水洗。洗了以後的身體和衣服才能乾淨;心骯髒了,一樣要洗,所謂「洗心革面」,改心是非常重要的,這是自度的第一個要訣。
 
◆要換性:性情、性格也要換一換。一般人說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」,本性難移也不是說不可以移,不可以改;生性惡劣,只要肯修改,下定決心,惡劣的性情也會改成善良的性情。一個人有所謂氣質、修養,改變氣質,淨化身心,這是人格不斷的昇華,就是要我們不斷的改心、換性。
 
◆要回頭:人生的路,前面是半個世界,後面也是半個世界。但是,現在大家都是不顧一切地向前走,向前爭;結果到頭來,人生就像是一條小路,像一道窄門。如果懂得回頭是岸,懂得欣賞回過頭來的世界,那麼,人生將更廣闊,更有餘地。所以,有時候我們以退為進,走不通了,要能明白轉身,要懂得回頭。
 
 現在一般人,有時候對於世間上的知識,也都曉得聽聞,但卻不知實踐,不知奉行。例如:佛經的開頭都有「如是我聞」,就是這本經我聽了,但是經文的最後一句「信受奉行」,卻往往做不到。因此,現在一般學佛的人,大都只有半部經,也就是只有「如是我聞」,沒有「信受奉行」。佛法的主要精神,是在提高我們的人格,提高我們自悟的能力,以開顯我們的清淨自性,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緊。希望讀《六祖壇經》的大家,都能夠自度,也就是要有「如是我聞」,也要能「信受奉行」。
 
證:
  學佛最後的一個階段是「證」,在世間法上,如果對於一件事情,具備信心,充分瞭解,且腳踏實地去實踐,最後必得成效。學佛亦是如此。學佛的人,如果信心堅定,教法透徹,且依法修持,力行不懈,最後在心境上必有所得,這就是「證」。至於所證的境相究竟如何,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只有親自證得者始可領會
「證」為修習正法,如實體驗而悟入真理,稱為證;即以智慧契合於真理。依其所悟,能證得智慧之結果,稱為證果。或次第履行修行階段而證,稱為分證。如禪門三關,指三種由低而高之參禪境界。行者若能凡情銷盡,徹見諸法之虛妄不實及悟得自己之心性本源,則稱為「破初關」,又作見性。其次,在見性之後,再用功修持,則不但不為「有」所礙,而且亦能不執著於「空」,此稱為「透重關」,又作大死大活。此後,再用功磨鍊,乃能達寂照不二、空有無礙之境,雖五欲當前,亦運用自如而不失本性,此為「透末後牢關」
「行」最後的目的是要達到「證」,「證」才是真正得受用。什麼叫做「證」?簡單的說,就是把你所信的、所解的、所行的,在你日常生活當中,統統用得著了、用上了,這就是「證」。譬如我們講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所說的,就是我們所想的,就是我們所行的,我們所行所想的就是經,經跟生活融化成一致了,這是「證」,這叫真如,佛法可貴的地方是在此地。
 
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.離世求菩提,猶如尋兔角.
 
證:就是印證涅槃。三界六道有情眾生,個人吃飯個人飽,個人生死個人了。有一分修證就有一分成就。佛陀的一切教理,如同甘露法水灌沐芸芸眾生,信、解、行、證,有情無情同圓種智。
 
發心學佛,從堅定的信念,奉行佛法,依循正道,逐一而行,由此去解、去行,不中途退縮,假以時日,水到渠成,一定有證悟之理,這也是對信解行證修行佛道之四種過程的肯定。
 
 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

   正見名出世,邪見是世間;邪正盡打卻,菩提性宛然。
   此頌是頓教,亦名大法船。迷聞經累劫,悟則剎那間。